藏区被称为“歌舞的海洋”,而甘孜县地处康巴,各种藏族文化在西藏发展到一定时期后,再传入康巴。在的漫长岁月里,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加工,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。享誉康巴的甘孜踢踏是藏区粗犷、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。
“甘孜”藏语意为“洁白美丽”,原为寺庙名。旧时,甘孜系孔萨、麻书、白利三土司属地,清宣统三年(1911年)“改土归流”,取消土司职权,命“甘孜”为县名,1955年用为州名,沿用至今。1936年,中国工农红军二、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,从这里挥师北上抗日,并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个博巴政府(藏民政府)。千百年来,世代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,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,为康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甘孜踢踏充满了甘孜县民族舞蹈的气息,被认为是康巴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。踢踏舞是甘孜县的特色,它将艺术内涵的表演、优雅的舞蹈动作与舞者惊人的体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。甘孜踢踏不同于纯粹的脚下炫技,活泼闲逸的甘孜踢踏,以粗犷奔放、热情洋溢的康巴文化为背景,更多的是借踢踏之魂展现藏区民间的风情万种。
踢踏舞又称“夏卓”。甘孜踢踏充满了甘孜县民族舞蹈的气息,被认为是康巴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。踢踏舞是甘孜县的特色,它将艺术内涵的表演、优雅的舞蹈动作与舞者惊人的体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。甘孜踢踏充满了甘孜县民族舞蹈的气息,被认为是康巴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。踢踏舞是甘孜县的特色,它将艺术内涵的表演、优雅的舞蹈动作与舞者惊人的体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。甘孜踢踏不同于纯粹的脚下炫技,活泼闲逸的甘孜踢踏,以粗犷奔放、热情洋溢的康巴文化为背景,更多的是借踢踏之魂展现藏区民间的风情万种。
如今的甘孜踢踏,已经成为康北地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。甘孜踢踏演出队曾代表甘孜到北京、成都、云南迪庆等地演出,展示了这一独特且让人感叹的舞蹈形式。而每一个甘孜人也默默地不由自主地继承着它,只要是甘孜人,无论老人、青年、小孩都能舞出甘孜踢踏,无论是春节、藏历年、迎秋节,还是平时集会庆典,只要有演出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,踢踏已成为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。